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宜秀区->正文

形成经营性资产151个 带动村均增收37万元
宜秀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黄桃缀满枝头、葡萄垂挂成串……初秋时节,大龙山脚瓜果飘香。近年来,宜秀区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多元化、体验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8月27日,白泽湖乡龙华村猕猴桃基地内,一个个猕猴桃饱满多汁、挂满枝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采摘尝鲜,欢声笑语在基地内回荡。“猕猴桃种植+乡村旅游,不仅盘活了村内闲置土地,还带动农户参与经营。”龙华村党总支书记许芳中说,从单一种植到农旅融合,该村以农为媒走出了一条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新路子。

  近年来,宜秀区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重点发展茶叶、小红稻、蔬菜、水产、食用菌、花卉等。通过整合各类资金,累计投入1.42亿元,形成经营性资产151个,带动村均集体增收37万元。

  该区构建产业协同新体系,建立区级领导牵头、12个部门协同的产业专项工作机制,制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近3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500余万元,重点扶持茶叶、小红稻、食用菌等产业。开展专项督导,协调解决用地、融资等关键问题15个,确保各项要素保障直达基层。

  该区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与中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成功选育省级审定杂交红稻品种5个,获得国家新品种权7项,推动小红稻亩均产值达到2800元,建成全国唯一的水稻(红米稻)种质资源库,合作研发的杂交鲂鲌“皖江1号”成为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

  该区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打造产业集群,引进了一批重点产业链项目,成功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形成了年产值超亿元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小红稻产业全链条建设,形成了从品种研发、规模化种植到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体系,建成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500亩,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7.3万亩。“宜秀红米”等4个农产品品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该区拓展产业融合新空间,深入挖掘农业生态和文化价值,高标准建设凤凰河生态景观廊道15公里,培育树蛙部落、摩玛空间露营地等特色经营主体12家,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18个,创新开发花溪茶谷农业公园、润家研学实践基地等融合项目,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全媒体记者 沈永亮 通讯员 陈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