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网络中国节·春节】在安庆,打卡首个“非遗版”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

对中国人来说

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2024年12月

“春节——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成功入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5年蛇年

中国将迎来

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

“春节”申遗成功

大大激发了国人

对“非遗”的热情与关注

春节期间“非遗”民俗文化、

“非遗”手工技艺体验等活动

展示出了极高的人气

在安庆

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名录

达415项

趁着春节假期

一起去打卡“安庆非遗”


六尺巷传说

2006年12月14日,六尺巷传说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来到桐城,走进这条六尺巷。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让墙诗”的作者,为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

  相传清代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向张英写信求助。张英遂写下来这封回信规劝家人,于是张家主动退让三尺,吴家深受触动亦退让三尺。

  六尺巷之名,正因这人这诗而起。

  

  利用“六尺巷”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桐城市创造性推出“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化解矛盾纠纷的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无小事,把民生的事情办好了,社会矛盾就少了,社会就和谐了。”

  夜幕降临,六尺巷景区灯火辉煌,耀眼夺目。2025六尺巷首届蛇年新春灯会正在这里进行。成百上千盏花灯组成的梦幻灯海长廊,让游客们仿佛置身童话世界。

  春节期间,这里还将举办非遗展示、民俗表演等活动。

  六尺巷俨然成为

  安庆最火热的非遗打卡地

黄梅戏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黄梅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座黄梅城,满城尽是戏中人。

  一曲黄梅调,谁人不知是安庆。”

  黄梅戏是以安庆地区民间音乐为基调,用安庆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艺术,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在安庆,大剧院荟萃精品大戏,小剧场常演经典小戏,不少戏迷游客来安庆驻足观景的同时,也会留足时间品味一段黄梅雅韵。

  黄梅戏,已经成为安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春节期间,延续2025年安徽(安庆)四季有戏黄梅戏展演百千万工程的热潮,《孔乙己》《天仙配》《女驸马》《孟丽君》等一系列精彩演艺将在黄梅戏艺术中心火热上演;正月初四至初六,在科技广场文化舞台,将开展元旦春节演出季“宜城处处唱黄梅”黄梅戏专场演出,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黄梅戏的无穷魅力。


望江挑花

  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挑花(望江挑花)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望江挑花是流传于安庆市望江县内的一项传统手工艺与民间美术。源于唐代,最早用于敬献神明,后演变成一种生活美学。

  望江挑花具有针法独特、做工精细、技艺含量高、难以仿冒复制的特点。它构图优美,变化有序,色彩对比强烈,正反相映成趣,极富观赏价值。望江挑花流布范围较小,受外地文化影响极少,始终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面貌,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安徽西南部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发展至今,望江挑花已成为当代家居用品如沙发靠垫、扶手、窗帘、壁挂、地毯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期间,“青白传世 表里如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作品展在安庆市文化馆市民艺术展厅开展。展品有饱含民风民俗、吉祥喜庆的传统图案,如“丹凤朝阳”“吉瑞图”“万福图”,也有呈现徽风皖韵等艺术创新的作品,如“天柱二乔”“无梦到徽州”“生旦净末丑”等。


痘姆陶器烧制技艺

  2021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陶器烧制技艺(痘姆陶器烧制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传承流布于安庆潜山市的痘姆乡及周边村镇,痘姆乡因此也被誉为“皖西南制陶之乡”。

  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以当地纯净而细腻的红、黄粘土为原料,由手工淘洗、拉坯、晾晒、修整、压光、绘画、雕刻等主要工艺环节构成,经过14道工序方可完工。

  痘姆龙窑形似卧龙,长达百米,依坡而建。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形成一条长长的隧道,窑底呈鱼肚状,中心高、两边低,截面呈圆拱状,便于火焰流动。

  潜山市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的手工作坊,游客在体验制陶。

  窑烟袅袅,千年不绝。

  如今,痘姆古陶这座千年古窑重新焕发出迷人的生机与活力。


桑皮纸制作技艺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桑皮纸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庆市岳西县生产桑皮纸的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岳西桑皮纸纸张质地纤维细密,纹理清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性强,色泽洁白,墨韵层次鲜明,不腐不蠹。

  岳西县世传的纯手工制作的桑皮纸,为2004—2005故宫大修时的特选材料。


岳西高腔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岳西高腔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岳西高腔属安庆市岳西县地方古稀有剧种,是明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古青阳腔遗脉,其形成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史载,明末清初由文人商儒将青阳腔传入岳西,由乡士集中在私塾教习高腔,并组班结社,活跃于民众之中。至清光绪年间,青阳腔全面融入境内各民间灯会,与本土民俗文化相结合,孕育成岳西高腔。


文南词

  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文南词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戏曲剧流行于安徽东至、宿松等地。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

  在发展中 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从地摊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历史。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故取“南词、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


桐城歌

  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歌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岁小孩会唱歌,唱上一万八千箩,

  不会唱的找不着,除非他是外来人喽”

  桐城歌是一种起源于安庆桐城市的地方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同时它也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桐城歌现已搜集、挖掘、整理的歌谣资料8000余首,被更多地搬上了舞台。桐城歌已成为一台“大戏”,给诸多“看戏人”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


孔雀东南飞传说

  2014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孔雀东南飞传说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

  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花园胡氏龙灯

  2017年,花园胡氏龙灯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园胡氏龙灯是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颇具影响的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相传明末清初,胡氏家族自江西迁居本地后,有一年发洪水,自长江上游飘来一龙头、龙尾架子,上面有“江西瓦屑坝”的字样,族人遂烧香祭拜将其请至家中,舞龙习俗由此开始,世代相传,至今有数百年的历史,历经岁月沧桑,龙尾架子保存到今天。

  花园胡氏龙灯,“舞”出传统年味来!


狮舞

  2016年,狮舞入选安庆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岳西狮舞,又称“玩狮子”“戏狮子”。狮舞作为吉祥象征,是岳西灯会的核心节目,在灯会中要行“拜香火”等传统仪规,在“大场”中表演。一般由一打球人引领两匹狮子。

  近年来,安庆不断完善非遗传承保护体系,挖掘培养非遗新生力量,“非遗进校园”活动也在多所学校常态化开展。

  舞狮社团的学生正跟着专业老师练习基本动作。


龙山剪纸

  2024年1月,龙山剪纸入选安庆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山剪纸”是安庆民间艺术的一种,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它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虎头鞋制作技艺

  2017年,虎头鞋制作技艺入选安庆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虎头鞋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一种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

  虎头鞋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

感受“非遗”里的春节

一起过一个地道的安庆年


(掌上安庆)